衛星通信系統的作用與特點
早在1945年10月英國小說家克拉克(Arthur C.Clarck)就設想以3個間隔為120°的人造衛星等距離地放在赤道上空大約36000km的軌道上,即可實現全球通信,這個劃時代的構想直到1957年10月,蘇聯成功的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才開始變為現實。
衛星通信系統的作用與特點
VSAT(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)即是非常小口徑的天線的意思。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衛星通信系統,是具有小口徑天線的智能化地球站。VSAT衛星通信系統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對衛星通信原有的觀念,使得原來需要建立龐大復雜系統的事情變得簡單化。因此,在特定用戶的需求的情況下,得到了非常迅速,廣泛的應用。
1. VSAT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及工作原理
典型的VSAT衛星通信系統由主站、衛星、小站(VSAT)組成,如下圖所示。
1).主站
主站又稱中心站和樞紐站(HUB),它是通信系統的核心。和普通地面站一樣,主站使用大型天線,天線直徑一般為3.5~8m(Ku頻段)或7~13米(C頻段),其發射功率與通信體制、工作頻段、數據速率、載波數目等諸多因素有關,一般為數百瓦。為了對全網進行監測和管理,主站除配備一般地球站的收/發通信設備、數據接口外還設有一個網絡控制中心。
2).小站
小站一般有小口徑天線、室外單元和室內單元組成。天線有正饋和扁饋兩種形式。室外單元主要包括功率放大器,低噪聲放大器,上/下變頻器和相應的監測電路等;室內單元主要包括調制解調器和數據接口設備等。室內單元和室外單元通過同軸電纜連接,傳送中頻信號和供電。
3). VSAT系統工作原理
小站和主站通過衛星轉發器連成星形系統,其中主戰發射有效全向輻射功率(EIRP)高,接收G/T值大,而小站的發射EIRP小,接收G/T值小,故小站和主站之間通過衛星能互通,而小站和小站就不能互通。小站只能首先將信號送至主站,再由主站送給另一小站實現互通,即通過小站—衛星—主站—衛星—小站的“雙跳”方式互通。主站通過衛星發往小站稱外向傳輸;而小站通過衛星發往主站稱內向傳輸,對于TDM/TDMA(時分復用/時分多址)的方式,外向信道采用時分復用(TDM),將數據組成幀通過衛星以廣播方式發往所有的小站,為了各站同步,每幀(約1s)開頭發一個同步碼組,該同步碼組向網中所有終端提供TDMA幀的起始信息(SOF),TDMA幀結構如圖所示。在TDM幀中,每個報文分組包含一個地址字段,標明需要對通的小站地址。所有小站接收TDM幀,從中選出該站所要接收的數據。采用TDMA方式的內向信道一般采用隨機方式發送突發性信號,一個信道采用通道共享協議可以容納許多小站,這些小站以分組的形式通過TDMA信道經過衛星轉發向主站發送信息,主站成功收到某一小站信息后用外向的TDM信道回傳一個ACK(確認字符)信號,告之已成功收到信息;如果該小站收不到ACK信號,則需要重發。
內向的TDMA信道分成一系列連續性的幀和時隙,每幀有n個時隙組成,如下圖所示。各小站只能在時隙內發送分組,并與幀起始時刻(SOF)以及時隙起始時刻保持同步,這種統一的定時是通過主站在外向的 TDM信道上廣播的SOF信息獲得的。
2. VSAT衛星通信系統的特點
1)能提供寬帶的點對點通信,比特率為2.4kbit/s、8.9 kbit/s、1.54 kbit/s,且擴容時經濟靈活。
2)獨立性好,是用戶擁有的專用網
3)組網靈活、接續方便、多種業務可在一個網內共存,可對所有地點提供相同業務種類和服務質量。
4)通信質量好,比特碼誤率可達10-7~10-10,而地面線路僅為10-3~10-4。
5)受災害影響小,安全性好,不易竊聽。
6)設備簡單,體積小,重量輕,耗電省,造價低,安裝、維護和操作簡便。小站的天線功率可以是幾十瓦甚至是小到幾瓦以下,發射機功率可以是幾十瓦甚至小到幾瓦,可以迅速安裝和開通業務,并且和用戶終端可以直接接口,使通信系統大大簡化。
7)覆蓋率大,通信成本與距離無關。
VSAT衛星通信系統是用于工商、信息和管理部門的計算機業務,除了提供數據和話音通道外,還能接入ISDN終端來滿足將來發展的各種新業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