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吧,車聯網就是把汽車連起來,組成網絡。
不過,從宏觀上來說,車聯網其實就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。對于大多數人了解的車聯網,可能只是車聯網體系的一小部分而已。小編來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!
什么是車聯網
車聯網,英文叫做 IoV(Internet of Vehicles),它屬于物聯網(IoT,Internet of Things)的一種。
Vehicle,就是車輛、交通工具的意思。以前我們學英語,都知道把車叫做car、bus、truck,其實,vehicle老外用得更多,相當于是統稱。
前面說了,車聯網,就是把車連接在一起的網絡。
其實,確切來說,車聯網并不只是把車與車連接在一起,它還把車與行人、車與路、車與基礎設施(信號燈等)、車與網絡、車與云連接在一起。
這里牽出了好幾個大家經常看到的車聯網概念:
V2V:車與車,Vehicle to Vehicle
V2P:車與行人,Vehicle to Pedestrian
V2R:車與路,Vehicle to Road
V2I:車與基礎設施,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
V2N:車與網絡,Vehicle to Network
V2C:車與云,Vehicle to Cloud
不管是V2什么,都可以統稱為V2X(X代表everything,任何事物)。
有的同學把上面的某個V2當作了車聯網,這樣是不準確的。實際上,真正的車聯網,就是V2X(車連萬物)。
前裝車聯網和后裝車聯網
在討論V2X之前,我們先來看看這個Vehicle本身,也就是先看看車的內部。
對于一輛車來說,它包括很多的部件,例如空調、音響、攝像頭、發動機、輪胎等。這些部件都可以信息化、數字化。通過安裝傳感器,可以產生表達狀態的數據。例如輪胎,可以安裝胎壓傳感器,產生胎壓數據,監控輪胎的狀態。
有了數據,就可以進行傳輸。將車內各個部件的數據,傳遞給這輛車的“神經中樞”,這種網絡,可以稱之為“車內網”。
對于車內網來說,傳感器技術顯得非常關鍵。這里的傳感器,并不只是車內信息的采集,更包括車輛外部的傳感器數據,例如防碰撞的傳感器信息,感應外部環境變化的攝像頭,監測路面路況的傳感器,等等。這些傳感器數據,關系到車輛的舒適性和安全性。
除了傳感器之外,更關鍵的,就是“神經中樞”了。
一般來說,汽車制造商喜歡在生產汽車時,就把作為“神經中樞”的車聯網設備給裝配好,通常稱之為“前裝車聯網”。
前裝車聯網系統一般包括四部分:主機、車載T-BOX,手機APP及后臺系統。
T-BOX,就是Telematics BOX(Telematics是電信Telecommunications與信息科學Informatics的合成詞),又稱TCU(車聯網控制單元)。簡單說,就是安裝在汽車上用于控制和跟蹤汽車狀態的一臺計算機(嵌入式)。
T-BOX
而互聯網公司這樣的非汽車制造商,因為無法參與汽車前期制造環節,所以,只能通過后裝的方式,安裝用于車聯網的車載終端。
后裝的代表,是騰訊的路寶盒子。這是一種后期加裝的通過汽車OBD接口獲取實時車輛數據的裝置。OBD,就是On-Board Diagnostic,車載自動診斷系統。
汽車上的OBD接口
這種設備通過OBD接口獲取數據后,再通過藍牙等方式,將數據傳輸給手機。
注意,這個神經中樞,除了硬件之外,軟件也很重要,所以像阿里這樣的公司,就做了YUN OS Auto這樣的車載智能操作系統(VOS,Vehicle Operating System)。相當于手機的Android一樣,是給汽車用的操作系統。
總之,不管是前裝還是后裝,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,都是為了獲取數據,監測和控制車輛。
如果車輛本身沒有對外進行通訊的能力,那么,“車內網”就是一個局域網,一個孤島。汽車的“神經中樞”,可以通過儀表盤或者中控,告知駕駛員車輛的情況。或者,按剛才說的,通過藍牙和手機相連,把數據傳出來。但是,這種方式不管是傳輸速率,還是數據量、及時性、便捷性等,都是不夠的。于是,就要想辦法讓車輛具備足夠強大的外部通訊能力。
DSRC vs LTE-V
敲黑板!這一部分很關鍵!
實現車輛的對外通訊,是有很高要求的。因為車輛通常在高速移動,而且是長距離大范圍移動。
早期的時候,為了實現車輛的對外通信,采用的是DSRC技術(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,專用短程通信)。這項技術是1992年美國材料試驗學會ASTM(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Materials)針對ETC業務而提出來的,后來經過不斷完善,變成了IEEE的車聯網通信技術標準(802.11p)。
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DSRC都是像美國這樣國家的主流車聯網通信技術,現在也仍然有很多國家以它為主流標準。